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品牌营销栏目--->营销案例-->详细内容
《赢周刊》实施数据库营销成功之道(中)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3-1-3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独辟蹊径:实施数据库营销
《赢周刊》有个自己的品牌广告,广告中强调自己“与众不同”,“这是一份崇尚数据库关系营销的报纸”。在熊晓杰看来,数据库营销的本质是关系。他的导师、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营销管理教授卢泰宏曾建议他把“数据库营销”改称为数据库关系营销。“我们会坚持数据库关系营销的思路,为中小企业及其人群提供除新闻以外的全方位服务,如培训、企业公关、营销策划、管理咨询等。”
熊晓杰认为,数据库营销的成功与否,在于媒体(或企业)能否与顾客之间建立互信、共赢的关系。或者更进一步说,媒体(或企业)能否在文化上征服你的顾客。一旦彼此之间形成认同,利润就会应运而生。“我们更看重的是数据库的质量而不是数量,这正是财经类媒体较之大众媒体的优势所在。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群,持续地巩固与他们的关系,就能不断地从他们身上得到业务和利润。”
《赢周刊》建立高质量数据库的诀窍是组织俱乐部。目前,共有三个俱乐部:“赢家俱乐部”、“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”和“华南MBA俱乐部”。熊晓杰认为“这是凝聚人气,形成数据库的最好方式。”
1。“赢家俱乐部”。以《赢周刊》读者为主要对象,目前大约拥有近万名会员,在服务成本可以保证的情况下,可迅速放大。定期邀请营销专家给会员开设免费讲座,组织会员开展商务交流活动,建立一系列的联谊会,组织各种休闲娱乐活动等。通过两周一次的“赢家俱乐部管理论坛”,免费向会员提供服务,以培育会员忠诚度。“赢家俱乐部”目前在上海、深圳、顺德、中山、东莞等地都在尝试复制;
2、“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”。以当前社会中坚力量为对象,是一个全国性的、以生于六十年代的企业界、文化界名人为会员的组织。目前,已拥有像段永平、史玉柱、杨澜、崔健等等全国知名的人物近百人;
3、“华南MBA俱乐部”。以华南各校在职和在读的MBA为对象,目前拥有近千名会员。
“这是一个网络为王的时代,只要你手上拥有数据库,拥有人际网络,你就可以获得强有力的讲价能力,如果你还有好的策划能力,能让企业认识到网络的价值,那企业还有什么理由不掏钱?”熊晓杰对数据库的建立充满激情和自信。这些日子,他没把主要精力放在报纸采编上,而在忙着筹备“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”。他认为,这三个俱乐部层次上有递进,“赢家俱乐部”最大众化,“华南MBA俱乐部”体现区域资源优势,“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”的成立将会为《赢周刊》未来的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帮助。“因为这些人将极大提升我们的品牌和影响力,增强我们对广告客户的讲价能力。”
如何实施数据库营销?熊晓杰举了《赢周刊》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。广州有个著名楼盘,叫南国奥林匹克花园,一年在我们报纸上投放的广告近百万。为什么选择我们?因为我们能提供不同的服务。我们利用自己的活动营销和数据库资源,有效地帮助其营造高档次、知识化社区的形象。如借助我们报纸向高级经理人和企业管理层宣传,与其潜在消费对象非常吻合;在“赢家俱乐部管理论坛”中推广其产品和形象,直接而有效,能很大地带旺房地产项目人气。这是一般报纸的硬性广告不能达到的效果。12月7日,“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”也正式成立,届时,“南国奥园”还将借此概念将推出“生于六十年代”,吸引六十年代生人关注南奥、参观南奥,最终实现销售。
此外,2001年11月,《赢周刊》广告部还与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合作,以直邮形式尝试针对“赢家俱乐部”的数据库营销。由于赢周刊读者男性居多,且消费能力高,符合默沙东的目标客户要求。双方合作,在俱乐部会员中抽取3500位,寄送有产品宣传内容的小册子和申请表,并通过互联网以“手机短信”形式做短信息传播,从而形成强大的传播效果,使企业信息精确到达受众。
《赢周刊》其他数据库营销活动还有:1.与金蝶软件、恒基兆业地产等企业合作,利用“赢家俱乐部管理论坛”活动推广其产品,《赢周刊》负责活动的策划、组织,企业方负责提供经费及在《赢周刊》投放广告;2.与保法止、宝生园等企业合作,通过“赢家俱乐部会员”,派发赠品吸引尝试性消费。《赢周刊》负责派送,企业方提供服务费用;3.围绕“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”和“华南MBA俱乐部”这两个高素质人群,《赢周刊》寻找与企业合作,征集冠名,目前已分别与奥迪和白沙金世纪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。
其实,《赢周刊》的营销之道并不限于“数据库营销”,还有活动营销、广告杂志、出版经营和网络营销,看起来在走“整合营销”之路,全面整合读者资源、广告商的资源,实现两者的对接。对此,熊晓杰直言不讳:“的确在尝试整合营销。我们只有30人,采编人员只有12个,每周还要完成36个版的采编任务,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。必须利用任何机会,营造声势和影响力。很多朋友看我们做网站,出版系列丛书,每周举办一两次活动,都感到不可思议。其实,正是这些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有效地传递了我们的品牌,使我们在很少广告投入的情况下,建立起一个区域的强势品牌。”
《赢周刊》“数据库关系营销”的赢利模式是:在广告收入之外,利用赢周刊平台形成的数据库,采取“前店后厂”模式,通过对中小企业及从业人群提供培训、管理咨询、营销策划、企业公关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出版等业务,获取衍生服务收入。通过这种营销方式,品牌、传播功能及数据库资源将得到全面整合。
对数据库关系营销的利益回报,熊晓杰抱着打持久战的心态。“数据库关系营销不像常规的媒体经营,它的价值不会马上显现出来。从目前来看,广告收入的比例还是远远大于数据库营销所带来的利润,但后者的前景会逐步显露、越来越好。”谈到困难,他认为在于:数据库营销背弃了媒体经营的快捷之路。“做媒体的数据库营销,远没有一般媒体的广告收入来得快。它需要前期非常辛苦、细致的工作,需要非常贴心和专业的服务,这是许多媒体不屑于做的事。这种竞争优势一旦确立,顾客忠诚度会非常高,竞争对手很难复制和取代。”他预测,未来《赢周刊》经营中,广告收入将占50%的比例,而另外50%的收入将来自于以数据库关系营销为基础的服务。
创造价值:追求高层次文化营销
为不断充实《赢周刊》的数据库营销、提高报纸的影响力,熊晓杰同样非常重视报纸的内容质量和发行营销。
在新闻方面,《赢周刊》提出“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新闻”。为此,他们采取三种方法:追踪商战、剖析成败、聚焦名人。“追踪商战”的报道中,要求在记录商战过程的同时探求其背后的战略和启示,把记述手法和点睛式的议论相结合;“聚焦名人”具体体现在《非常对话》和《生于六十年代》两个栏目上,两年多来,共采访了100多位全国一流的企业家,《非常对话》丛书已出版到第四册。《生于六十年代》系列丛书也已出版两册,以此为基础,“生于六十年代俱乐部”即将拉起大旗;“剖析成败”则是一个传统优势项目,许多具有全国影响的失败案例最先都是《赢周刊》推出的,如太阳神、万宝等。
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在于,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时,不要只是告诉读者有什么信息,而是要告诉读者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借鉴和学习到什么。在新闻版块的设计上,他们将报纸内容分为“新闻”、“充电”和“活”三个版块。其中,充电版块中的“营销”版、“人力资源”版等都有大量案例,甚至还有个专版索性叫《输赢案例》。“我们的一大特色是注重案例分析。由于人手原因,以及经验问题,采编质量还未能达到我们的理想标准,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。”
《赢周刊》的版面上,新闻策划一直占重要地位。比较有影响的策划包括“发现粤商”、“2001年中国企业界十大赢家十大输家”、“谁敲响了创业者的下课铃”等专题。“我们在全国第一次系统提出并论述粤商概念,并对粤商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入的阐述。这一专题引起了较大范围的反响,后来有人据此成书,据说销路甚好。”还有《生于六十年代》和《中国经销商》栏目等。这些栏目和专题都有个共性,就是注重对人群的把握,以及浓厚的人文情结。“财经报道中人是第一位的,一切报道必须以人为核心展开。一方面可读性强,另一方面也利于汇聚人气。”
另外,《赢周刊》有个栏目叫《成长》,完全讲的是报社集体和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感悟。很多读者因为《赢周刊》的文化而喜欢上它。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褀说过一句话:有10%的顾客是因为感动而选择购买的。“我们过去常说一句话,《赢周刊》用理想主义激励自已并感染别人。通过《成长》版,我们做到了这一点。”熊晓杰认为:“营销的最基本层次是卖产品,其次是卖功能,再次是卖感觉,有如牛排的嗞嗞声,但最高层次的营销一定是卖文化。文化的穿透力是无与伦比的,一旦你在文化上说服了消费者,你的日子就会永远好过起来。”
由于资金限制,《赢周刊》目前的发行仍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。他们有个“定制服务部”。基本理念是“伙伴天下,互联互通”,服务对象是社团组织或民间机构,或干脆是某种形态的“网络”。寻找与中小企业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合作,通过我们的品牌和资源介入,短时间放大发行量。“我们的读者群定位比较高,因此,要对人群做细分,这点和‘发行通路越广、宣传量越大、发行量也越大’的观念不同,我们希望以最小的资本去整合所能运用的资源。”据悉,2003年,《赢周刊》将由一个区域品牌逐步向全国市场延伸,力争成为全国品牌。